學研合作案例

第一座臺灣極地研究站 北極冷岸群島正式揭牌成立

第一座臺灣極地研究站 北極冷岸群島正式揭牌成立

交流亮點

  • 國立中央大學、國家海洋研究院與波蘭哥白尼大學共同合作的第一座臺灣極地研究站,2022年6月25日正式於北極的冷岸群島揭牌成立。
  • 在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日益嚴峻之際,中央大學北極探索隊在克服疫情下的重重關卡,總算首次以臺灣團隊的方式,成功進入北極圈展開海陸聯合的跨領域整合性研究。
  • 合作範疇包括:極區高解析度冰河遷移引致微震觀測、北冰洋洋流與波浪時空變異、冰緣陸域地表地質及地形演化,以及地表變形、地表地下水文與永凍層消退等。
第一座臺灣極地研究站 北極冷岸群島正式揭牌成立

2021年8月中央大學北極探索隊在波蘭哥白尼大學極地工作站主任Prof. Sobota與其團隊的全力協助下成功進入北極圈展開海陸聯合的跨領域整合性研究。順利完成了40顆地震儀、8顆海洋浮球的佈放,同時展開無人空拍機與地質調查,啟開臺灣前所未有的研究新頁。

2022年6月25日在教育部、海洋委員會、外交部與科技部支持下,國立中央大學、國家海洋研究院與波蘭哥白尼大學共同合作的第一座臺灣極地研究站正式於北極的冷岸群島揭牌成立。北極極地研究站的設置,象徵我國以環境監測與科學研究作為出發點,積極參與北極事務的宣示。

北極是從地面觀測太空磁層的最佳窗口,在全球暖化的效應下,北極正在經歷海洋、氣候、地質與生態劇烈且快速的變動。全世界有志解決暖化問題的國家均紛紛強化極地的觀測與研究,目前世界各國在北極共設置了十數個極地研究站。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涵蓋太空、大氣、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具有全方位的極地研究能量。

國立中央大學、國家海洋研究院及波蘭哥白尼大學三方為促進國際科學研究合作及人員交流互訪活動,加強海洋及地球科學領域之學術研究與共同發展,以促進永續發展之實現,也透過視訊方式簽訂三方合作協議。合作範疇包括:極區高解析度冰河遷移引致微震觀測、北冰洋洋流與波浪時空變異、冰緣陸域地表地質及地形演化,以及地表變形、地表地下水文與永凍層消退等。

台灣學者過去赴北極進行研究都要寄人籬下,現在台灣科研人員即將要有「自己的家」,對於後續極地研究助益甚大。「臺灣極地研究站」英文名稱為「TaiArctic 」,Tai即臺灣,Arctic為北極,未來研究站門口將掛上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  

此次在中央大學波蘭籍張文和助理教授來回奔走穿梭下,獲得長期在北極經營的波蘭哥白尼大學支持,協助台灣設置長期研究站,從建物租賃到搬運儀器,整體設置過程相當順利,張文和老師也是中央大學培育出來的博士,令人感到驕傲。  

去年臺灣北極探索隊進行首次自主的探測,成功獲得珍貴數據資料並獲得國際關注,還受邀共同舉辦極地論壇。但極地探測與監測的科學價值,有賴於資料的長期積累,中央大學與國家海洋研究院已於朗伊爾城租賃實驗空間,作為長期研究之準備,期許創造出更豐碩亮麗的研究成果。

2022年10月氣候變遷為全球關注的議題,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北極探索隊趁勝追擊,展開地球物理探勘、衛星大地測量、永凍層與地下水監測和北冰洋海流調查等全方位科學任務,順利取得極地第一手寶貴資料,並與波蘭哥白尼大學展開跨國、跨域之合作研究,不但體現了國民外交,也為台灣打開了國際能見度。

第一座臺灣極地研究站 北極冷岸群島正式揭牌成立
The photograph shows from left, Giletycz Slawomir Jacek, a Polish postdoc of the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 NCU, Prof. Chien Hwa from NCU Graduate Institute of Hydrological and Oceanic Sciences, graduate student Cheng An, Prof. Ni Chun-fa from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Applied Geology, and Prof. Hsu Shu-kun, dean of the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 with locally developed drifting data buoys that are to be transported to a research station near the Arctic Sea for an observation mission.

第一座臺灣極地研究站 北極冷岸群島正式揭牌成立
國立中央大學、臺灣國家海洋研究院及波蘭哥白尼大學三方透過視訊方式,簽訂三方合作協議

第一座臺灣極地研究站 北極冷岸群島正式揭牌成立
中央大學北極探索隊在克服疫情下的重重關卡,總算首次以臺灣團隊的方式,成功進入北極圈展開跨領域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