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合作典範

熱帶病與重工業研究 讓高醫與哈佛並駕齊驅

熱帶病與重工業研究 讓高醫與哈佛並駕齊驅

熱帶病與重工業研究 讓高醫與哈佛並駕齊驅
自2005年起,高雄醫學大學與哈佛大學開始合作,高醫每年都會固定送醫學院的學生到哈佛見習,這項交流逐步拓展到公衛學院,正式有了雙邊交流。不論是熱帶醫學、肝病研究或是重工業的職業環境衛生安全,都是因著高醫所處的地理位置而有的研究特色,也讓高醫成為「臺灣與哈佛最近距離」的標竿學校。

 搭上計程車,告訴運匠:「麻煩到高雄醫學大學。」

「妳是說醫學院,還是醫院?」運匠跟我確認。

「高雄醫學大學。」

「那應該是醫學院。」運匠信心滿滿。

即使高雄醫學院早已升格成大學並更名為「高雄醫學大學」滿二十年,然「高雄醫學院」形象早已深植高雄人心,地位無可取代。

六十五年前,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創辦高雄醫學院時,就以「第一所由臺灣人籌設創建的大學院校」與「臺灣第一所私立醫學院」的氣魄打造高醫。 

校史館裡還有一幅經典畫作「割膚之愛」。畫作的故事是彰化基督教醫院創建人蘭大衛醫師為了醫治十三歲男童周金耀的傷口,於是割下妻子連瑪玉的皮膚,移植到男童身上。當杜聰明因得知蘭大衛這份大愛時,深受感動,特別邀請名畫家李石樵把事跡畫下,日後成為高醫人必修的醫學教育的「習醫之道」。

創校即有這樣行醫濟世的情懷,該校獲得醫療奉獻獎的人數多達36位,也是獲獎最多的學校,徹底體現創辦人的初衷。

國病與重工業讓高醫與哈佛互補

當鎂光燈始終聚焦北臺灣各醫學院或醫學大學時,高醫仍持續默默耕耘,包括與哈佛大學結盟交流十四年來,即使有著「臺灣與哈佛最近距離」的優勢,高醫卻從不因此特別張揚,「高醫國際化的歷程,我們都是默默耕耘,在臺灣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但我們一直都在做。」副校長余明隆教授說。

01_副校長_MG_5527-C-1024x682.jpg
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余明隆強調,學校國際化的腳步雖然默默耕耘,但從未中斷。

1991年,高醫內科蔡瑞熊教授在半百之年,前往美國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擔任訪問學者,他的學生李沐恩醫師當時已在哈佛醫學院任教,一年後,高醫董事會聘請蔡瑞熊教授為高雄醫學院院長,他力邀李沐恩醫師一起回來高醫服務,雖李沐恩先生最初決定留在哈佛,返國後,蔡瑞熊教授仍與李沐恩醫師保持聯繫。

蔡瑞熊教授後來力推師生互訪交流,並請董事會協助,馬上獲得當時陳田植董事長全力支持且一口氣捐款100萬美元成立基金會,此舉促成兩校締結姐妹校,並為日後兩校互訪交流奠基。

兩校學生交流最初是由高醫每年選出六名左右的醫學院學生前往哈佛醫學院附屬醫院見習一至兩個月,交流幾年後,高醫希望把單方面交流拓展至雙向互動,比方希望哈佛醫學院學生或公衛學生來臺灣。 

 與哈佛談合作,容易嗎?
 
「一開始他們對我們不了解,」當時擔任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主任的吳明蒼教授坦白說,「學生先去,我們的醫生、老師後來也去,去麻省總醫院交流互動,他們就對我們刮目相看,甚至還想把我們的老師留下來!」獲得哈佛進一步的肯定後,高醫對於自己的特色更具信心。

02_吳明蒼_MG_5091-1024x683.jpg
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吳明蒼教授

吳明蒼說,哈佛與其附屬醫院雖是全球龍頭要角,但難免有不足之處,畢竟它是個大熔爐,有來自全球各地移民,很多區域性的疾病,對美國來說,不見得是最擅長處理的,「高醫在肝炎、口腔癌、食道癌等疾病的研究是標竿,成績比美國好;臺灣地處亞熱帶,我們的熱帶醫學像是登革熱,美國可能看不到,熱帶疾病與傳染病防治,高醫也是標竿。」

除了醫學上,兩校可以互補不足之處,吳明蒼還指出了一個顛覆我們一般印象的高醫特色:地處重工業環境。他說,哈佛大學在波士頓,像學術城市,而公衛跟環境有關,在他們的學區環境看不到的重工業,高醫反而有這些工廠可以參訪、研究,「重工業本來是高雄劣勢,現在卻成為高醫優勢,所以哈佛公衛學院的學生很願意來高醫,很競爭。」

衛生管理實務課程正式開始

當十位哈佛來的碩博士生來到高醫,為期兩週的「衛生管理實務課程」就正式開始。 

哈佛同學被打散後混和在高醫的同學組別裡,學校希望藉此也能增進高醫同學的語文能力,即使沒出國,都有留學的感受。他們參訪的企業從中鋼、臺船、高捷、李長榮到統一等,涵括的層面很廣,實地參訪工廠後,兩國學生要合作寫出報告,並就公衛專業領域評估工廠的危害、健康風險等狀況。 

十多年來都在這計畫中擔任「保母」角色的公共衛生學系彭瓊瑜副教授說,揀選參訪企業的標準是希望達到多元性,「真的可以看到職場安全的核心,而非坐在會議室裡聽簡報而已」。

03_彭瓊瑜_MG_5191-1024x683.jpg
公共衛生學系彭瓊瑜副教授

參訪案例一:中鋼

公共衛生學系碩士生曾雅涵說,參觀中鋼時,為了看鐵熔爐,於是走在架高的天橋上,「因為鐵要熔,溫度很高,很熱!」公共衛生學系博士班吳琲文說外國同學一看到這種工作環境,就覺得在工廠上班很辛苦,「他們沒辦法想像在這種地方工作,即是戴耳塞,還是很吵。」 

中鋼除了實地讓學生進入工廠的參訪路線外,另外還設計了實地體驗的感受區,例如模擬高壓電工人工作,要背著設備爬上電線竿,一開始看起來很輕鬆,但會越爬越累,一個閃神,透過遊戲設計,會讓體驗者從高空墜落,藉此更能感受該領域專業工作者所承受的風險。

參訪案例二:李長榮化工

 2014年,高雄氣爆奪走32條人命、321人受傷,營運肇事管線的李長榮化工,這些年來嚴格落實管線監控,希望改變社會觀感,因而成為「衛生管理實務課程」的對象就是一種方法。 

彭瓊瑜說,李長榮化工讓同學們了解化工廠該有的監控設備,壓力、水溫、溫度參數以及整個環境的化學物質濃度等標準與意義,「一不小心會爆炸!」參訪完後,李長榮還很積極跟校方要學生的報告,「希望從學生的角度看他們,是否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參訪案例三:統一企業

公共衛生學系博士生楊佩靜說,外國同學都覺得統一很厲害,從食品、便利商店、博客來、康是美到物流,「怎會有一個企業什麼都做?只要是生活所需,統一都包得到,所以他們覺得統一很特別。」

他們去臺南永康參訪食品工廠,看科學麵的製程,「我們參觀麵粉儲存廠,約有四、五層樓高,溫度如果沒有控制在一定程度,麵粉會引發火災。」除了對考察廠房安全,彭瓊瑜副教授對於剛出爐的科學麵也印象深刻:「從來沒吃過這麼好吃的科學麵,超級新鮮,剛出來的真的很美味!」

04_女同學_MG_5417-1024x683.jpg
高雄醫學大學公衛學系博士班楊佩靜同學(左)、吳琲文同學(右)

找出姐妹校特色 紮實交流內涵

參與這趟課的博士生吳琲文認為哈佛同學最令高醫學生開眼界的是學習方式,「我都還習慣用電腦做簡報,他們手機一拿出來就可以做PPT,另外他們也很習慣線上同步做簡報,這樣就不用統整,而是立即在線上增補修潤。」

不過,碩士生李炎諭則認為高醫同學的水平不遜於哈佛,彼此各有所長,大家共同的最大收穫都是親自參訪工廠,「到現場,你永遠會記得那噪音,看到鐵熔爐,會記得那個高溫,這些物理性危害,比書寫的更真實。」

05_男女同學_MG_5452-1024x683.jpg
高雄醫學大學公衛學系碩士班曾雅涵同學(左)、李炎諭同學(右)

吳明蒼教授說,哈佛也有與賽普勒斯共和國的大學合作,曾有一位哈佛同學在賽普勒斯與臺灣的課程都參加,課程結束後,他跑去跟高醫的校長與董事長表示高醫很棒,非常務實也紮實,「高醫課程與工廠操作,讓他們永生難忘。」

高醫的姐妹校約有一百三十所,嚴格說來並不多,但是國際化策略卻是很有步驟與企圖。剛上任一年的國際長陳桂敏說,這一百多所姐妹校,區分成三類:第一類是標竿型,包括五個重點盟校;第二類是競合型,雙方不相上下,互相學習;第三類是夥伴型,排名都在高醫之後,多是東南亞國家,由於他們的師資學歷不夠,所以高醫側重培養他們的碩博士生。
06_國際長_MG_5336-683x1024.jpg
高雄醫學大學國際事務處陳桂敏國際長

除了哈佛,另外四所重點盟校分別是美國史丹佛(睡眠醫學)、德國科隆(遺傳醫學、HIV研究、臨床教學的師資培育)、澳洲格里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 Australia)(高齡長照、虛擬醫院、標準病人)與日本慶應義塾大學(Keio University, Japan),「跟這些標竿型大學合作,我們才有學習進步的空間。」陳桂敏說。

 與哈佛合作多年的成功來看,陳桂敏認為,要提升國際化的品質,就是要區分姐妹校的屬性,沒聯絡、沒交流的,別捨不得丟,「一定要找出姐妹校的亮點,才有辦法深入!」

 務實、踏實、落實,正是高醫國際化能在臺灣高等教育界樹立典範的關鍵。

為提供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 個資聲明隱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