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合作典範
國際化策略穩紮穩打 交大國際合作更寬廣
國際化策略穩紮穩打 交大國際合作更寬廣
擁有百年校史的國立交通大學以理工發跡,政府遷臺復校後,更從電子研究所紮根,為日後電子、資訊、光電領域奠定基礎,尤以半導體成就站穩世界頂尖之位。憑藉著這股優勢,交大與同樣位於頂尖地位的日本東京工業大學自2016年起展開綿密而紮實的雙聯學位合作,交大更將此交流模式延伸至印度頂尖大學,展開更寬廣的國際合作空間。
交通大學,這四個字浮現眼前時,理所當然就會跟理工、科技、半導體劃上等號;而當「臺成清交」都已經成了頂尖大學的象徵符碼時,所有的國際交流、合作計畫,似乎都成了理所當然。天之驕子,究竟還需要努力什麼?還有什麼空間值得一試?
交大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於2016年與日本東京工業大學(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IT,以下簡稱東工大)電機學院正式展開雙聯學位學程,至今三年,交大送去五名學生,東工大今年來了第一名學生。光憑眼前的數字,外人很難看出兩校交流的合作基石,仰賴的是兩校老師們多年深厚合作關係,也突顯出國際化的難能可貴。
與世界接軌 始於不起眼的細線
先把時間拉回到十年前。
現任副校長張翼當年還是材料所與電子所合聘教授,當時的國科會(現為科技部)有跨國計劃要進行,張翼找上了東工大教授岩井洋(Hirohsi Iwai),因為岩井在美國電子電機學會半導體領域很活躍,也曾是唯一擔任電子元件學會會長的亞洲人,因此「一開始覺得岩井姿態很高!」張翼半開玩笑,倒也有幾分真實,以臺日的學術地位來說,日本的確是臺灣向前看的典範。
雙方合作之後,經常在國際間穿梭演講、推廣半導體的岩井,偶爾也會邀請已故交大前校長張俊彥與張翼一同前往,「我想是因為我們個性合得來,對歷史人文也都有興趣,所以旅行路上會產生共鳴。」張翼說,岩井很喜歡往特別的地方跑,像是印度、中南美洲。
左:交大副校長張翼;右:東工大教授岩井洋(Hirohsi Iwai)
有一回,岩井與張翼一塊兒去印度北部的曼尼普爾邦(Manipur),臨近緬甸,「我聽都沒聽過,拿出護照,還被誤以為是中國,被叫去問話。」原來,中印關係太敏感,幾經折騰後放行,去演講地點的路上,雨後一片泥濘,「很原始的省份」就此烙印在張翼腦中,看似落後的地方,演講會場卻擠得水泄不通;這個可能一輩子不會再去第二次的曼尼普爾邦,這幾年卻有學生到交大讀書。
交通大學張翼副校長
另外一次去尼泊爾,正好德國諾貝爾獎某屆得主也在同一場子,場面盛大,是由總統親自接見,「我成了國家級貴賓!」張翼說,當天演講的司儀後來也來交大留學,「我們去這些地方,可以建立私人情誼,對臺、日發展都有幫助。」
這些往來世界各國,演講、推廣半導體的旅程,逐漸累積岩井與張翼之間的交情,與東工大合作雙聯學位自然成了可期的方向,這也是交大連結全球佈局的重要槓桿,幫助「交大提升地位,躍上國際舞台,跟世界接軌。」
曾擔任交大「半導體元件及應用特論」課程講座之一的東工大電機與電子工程學系教授若林整(Hitoshi Wakabayashi)表示,東工大在日本的理工領域是領先的,跟交大在臺灣的地位很像,兩校合作是自然的事,而臺灣與日本關係友好,加上臺灣有台積電等相關優質產業,產業的先進地位,值得東工大與交大持續合作。
日本東工大電機與電子工程學系教授若林整
國際合作 老師間的信任是基石
原本在元智大學任教的許恒通教授,2015年交大成立半導體學院時,他辭去元智教職轉到交大投入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從開始跟東工大溝通雙聯學位諸多細節到後來正式上路,許恒通完全參與其中,飽嘗過程裡的酸甜苦辣。
起初,東工大希望把交大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學生比照一般國際招生方式處理,但許恒通認為「如果這樣,我們不需要簽約,我讓學生自己去申請就好了。」不過,許恒通強調,將心比心,他能明白東工大的立場,萬一大門敞開,每校都用簽約模式辦理,這樣豈不讓東工大的工作量加重?為了讓這些細節更順暢,許恒通跟東工大負責的老師也見了好幾次面,東工大的老師一直搖頭,認為這雙聯不可能成,因為東工大與他國的經驗,從來沒成功過。
許恒通因此跟對方開玩笑:「我們飯也吃了,酒也喝了,先設定目標就是明年一個學生,只要送得了一位,我就請你吃飯。」
交通大學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許恒通教授
去了東工大一年的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雙聯碩士班蘇宸毅,原本連五十音都不會,幸而東工大特地為外籍生開設日文課程,每天上午上三小時,下午再去實驗室,如此密集訓練下來,蘇宸毅也達到日檢二級的程度。蘇宸毅勤學日語的過程,還鬧了個誤會。許恒通越洋關心交大學生的狀況,東工大老師告訴他,蘇宸毅天天都上日文課,「我心想不妙,正課都不上嗎?該不會去學會日文就回來了?」
蘇宸毅的努力不只展現在日文學習中,還沒取得學位的他,已經被日本美光科技看上,準備面試。不過,他很謙虛,「還沒取得雙聯學位,都不能說成功啊!」
第一位來交大的東京工業大學電機系雙聯碩士生水谷一翔(Kazuto Mizutani)是在教授建議下選擇臺灣,「因為我的英文程度去美國可能選不到好學校,來交大,我們都不是英文母語國,不需要特別學英文,夠用就好。」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電機系雙聯碩士生水谷一翔同學
真正的國際化:
交大博士可以任教全球大學
交大與東工大的雙聯學位雖然只有短短三年,可是背後醞釀了十多年的基底,可謂厚積薄發;也因此,這層合作意義並非只侷限於東工大,對交大來說,建立起這模式後,接著與其他各國談合作,就可以有效能化的標準作業流程完成合作。
就在暑假前,交大與號稱「比麻省理工學院還難考的」印度理工大學簽訂合作,這是在七月底卸任的校長張懋中最為欣慰的事。他說,印度理工大學每年五百萬人報考,只取一千五百人,因此網羅的都是極為菁英的人才,交大與他們合作,是希望聯合招收博士生,「我們博士生越來越少,為了維持研究的水準,這幾年去越南和印度找頂尖大學合作,花了不少時間,終於簽訂。」
交通大學前校長張懋中期待未來自交大畢業的博士能在全球各大學開枝散葉
為何選擇印度為合作對象?張懋中說,印度訓練不輸交大,甚至更好,雙方有共識,至少要讓兩百名理工大學的博士來交大,接著還會跟印度其他的IT名校簽署合作,「如果每個學校都來兩百位,我們就有一千個博士生。我跟印度說,新時代來了,以前講IC(India-China),印度與中國,現在是IT(India-Taiwan),印度與臺灣。」
張懋中一直有個鴻圖與心願:希望能把交大教出來的博士推上世界各大學殿堂擔任教職。
這跟張懋中本身的經歷有關,他即是交大畢業的土博士,去美國工作十八年後,才進入加州大學教書,能在國外大學教書,他認為是最大的肯定。「如果我們交大出去的學生都能在全球各大學教書,表示我們的國際化很成功,如果沒有達到這個目標,任何排名都沒意義。」
交大厚實的理工背景養成的務實性格,在國際化的發展上,穩紮穩打,實事求是,用校訓「知新致遠、崇實篤行」檢核交大的國際化策略,竟也相當貼切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