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合作典範
教會資源為後盾 文藻站穩國際地位
教會資源為後盾 文藻站穩國際地位
文藻外語大學歐亞語文學院德文系於2014年與德國康斯坦茨應用科技大學(以下簡稱康科大)簽訂雙聯學位合作協議,雖然交流至今僅短短四年,但成績斐然,已有超過五十位同學參與計畫,也有文藻學生鄭百喬在2017年超過三百名的外籍生中脫穎而出,榮獲德國學術交流總署(DAAD)頒贈康科大品學兼優獎,並獲得當地媒體報導。
踏入文藻外語大學校園時,有種特別的氛圍。
一牆之隔,不僅阻絕了校外的喧鬧,也讓同樣的豔陽天,氣溫在校內彷彿降低了幾度,少了盛夏難耐的酷熱。校園雖不大,但因為有許多枝繁葉茂的大樹作為空間緩衝,讓整片校園多了很多小角落,下午三點以後,開始有了微風,學生三五成群或獨自一人,都在各自找到舒適的空間坐定下來。
文藻創校於1966年,至今已超過半世紀,今年年中最大的盛事莫過於文藻和擁有同樣久遠歷史、在語文出版享譽盛名的東華書局攜手開啟學產合作,為語言師資培訓與認證及教材出版等項目一起努力,這對文藻與東華都是嶄新的局面,而且也讓文藻從南臺灣耕耘躍入臺北都會圈。
校長陳美華是文藻資深校友,從學生到學校的掌舵者,她對文藻的優勢與不足相當明白也坦然,「現階段我們可能還無法跟長春藤名校交流,所以我們不會把國際交流定位在名校上。」
如果不把追求與名校的連結作為指標,那麼其他策略會是什麼?「鎖定天主教、基督教大學為姐妹校,這裡好學校也很多,其次是連結亞洲各國的外語大學,這些外語大學跟我們的性質很近。」陳美華語氣沉穩並深深確定著這樣的方針。
校長陳美華是文藻資深校友,對文藻的國際化發展方向十分務實
與康科大雙聯 文藻補足內涵
然而,陳美華也很務實地指出文藻目前在雙聯學位的合作尚待開發,並且,文藻雖有厚實的語文基礎、人文涵養背景,但是科學、行銷、管理等技術層面的領域仍有很大的空間值得發揮,也因此,與德國康科大合作的雙聯學位計畫,成了文藻國際交流策略上的指標性進展。
多年前,同樣都是畢業自文藻的歐亞語文學院院長張守慧收到在德國Westsächsische Hochschule Zwickau大學擔任教職的喬惠芳學姊提醒:「德國如火如荼推動雙聯,康科大推得很好,而且他們有漢學課程,學生都想到臺灣學中文,文藻非常適合。」這個提醒就像種子,在張守慧的腦子裡落地生根。
2015年3月,文藻國際長林潔在韓國教育展遇到康科大亞洲經貿系院長與國際長,張守慧欣喜若狂,把康科大兩位貴賓邀請到文藻洽談合作,緊接著同年11月,張守慧協同國際長回訪,「我一到那,就愛上康科大!它在德奧瑞三國邊界,是萊茵河的源頭,你可以想像在大學裡的餐廳吃飯,面對的是很美很浪漫的萊茵河嗎?」
當然不只是康科大的優美校園吸引張守慧,康科大以經貿著名的亞洲經貿系,是文藻身為外語單科大學急需補足的領域,也是陳美華不斷強調的方針。
文藻歐亞語文學院院長張守慧
張守慧分析,康科大的亞洲經貿系除了經貿專業課程與經貿德語要學,跨文化溝通、業界實習也都是重點,系所的學生有來自印尼、越南、日本、韓國、中國等大亞洲區的國家,可讓歐亞學生在此空間共同學習並激盪,「文藻學生外語沒問題,在康科大補足專業與跨領域能力,加上康科大的素質很好,不輸給綜合大學,這是我們看重的地方。」
異地留學壓力大
不鑽牛角尖才是心法
文藻學生要去康科大攻讀雙聯學位前,會經過外師嚴格的筆試與面試,這次採訪時,正好遇到最新一批即將赴德的四位德文系學生們:賴玉慈、蔣欣妤、黃培甄、高譽真。為了因應考試,學校還特地針對經濟與德文開設兩週密集班,一天上課四小時,有趣的是,這四位同學都告訴我們:「只是想要上課,能不能考上,不是重點。」
為什麼?「因為這兩週課程很密集,跟一般學期課、學年課不一樣,不論考試結果如何,收穫都很大。」
高譽真說,原本再一年就要畢業進入職場,但去了德國後,等於得延畢一年,「不是擔心生活,而是對未來的顧慮,會想多這一年值得不值得?」黃培甄則認為,「這是進入職場最後一段唸書時間,如果可以在國外渡過,也是很難得的機會。」
即將前往德國康科大的四位文藻學生,左起蔣欣妤、賴玉慈、黃培甄、高譽真
第一屆前往德國的李予雯算是藝高人膽大,她不僅不像這屆文藻學妹還有四人為伴,全臺灣也只有她一人。康科大很貼心,安排學長姐帶著來自各國的學弟妹認識環境。
問李予雯壓力大嗎?是否曾想放棄?「比在臺灣壓力大,是正常。」她說。
李予雯說,德國沒有平時測驗,只有期末一次,再加上補考機會,一翻兩瞪眼,真的就有人因此被請回自己的國家去。曾經有一個類似企業管理課程,老師剛開學就挑明著說:「這堂課不容易過,連母語是德文的本國生都不容易。」李予雯果然瀕臨被請回家的邊緣,還好第二次補考低空飛過,「挫敗是一定的,可是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穩穩去做就好。」
李予雯同學為首位同時取得文藻外大與康科大雙聯學位的學生。左起:德文系李克揚及華明儀老師、李予雯同學、歐亞語文學院張守慧院長、德文系朱貞品主任
感覺李予雯有種超齡的成熟感,怎會對壓力處之泰然?她告訴我們一個故事。跟她同時期去的一位華人,就是因為太緊繃,不到期中,就住進醫院療養,幾乎有三分之二學期沒看到那位同學,「失敗很正常,我想不要把自己逼成那樣,逼到死角。」
剛到德國的李予雯曾經也考慮畢業後留在德國工作,但隨著思鄉心切,「我還是喜歡在臺灣生活的便利」,康科大雖然環境很美,可是商店很早打烊,路燈也不多,「我好像在鄉下生活,自己一人在異地,很難找到歸屬感,所以我就決定先回臺灣。」目前積極準備國考的她,希望可以進入移民署工作。
定位正確 方向明確
不怕鴨子划水
文藻除了這次獲選的臺德雙聯學位計畫,還有國際文化交流研究所與俄羅斯波羅的海康德聯邦大學、法國雷恩學院連結合作的三方學程,讓三國學生以移地課程訓練方式,紮實地學習;此外,也有和雷恩學院的「三加一點五」的雙聯學位,在文藻三年後去雷恩一年半,就可以拿到碩士,目前也有兩位文藻同學正在法國攻讀碩士中。
攤開文藻的國際交流策略與方向,雖然起步較其他國立大學晚,範圍也可能不若大型綜合大學大,但是文藻積極度夠,加上目標明確,「與教會、人文、外語大學結盟」的策略,反讓文藻穩穩地浮上國際學術檯面。
文藻多年前就與中國北京外語大學(北外大)、上海外語大學(上外大」)與臺灣輔仁大學簽署兩岸四校聯盟,陳美華說,北外大地位猶如中國外交部人才培訓所,上外大在南方的地位及複合人才的培育方向則為他校所不及,故由此可見因語言而起的文藻國際地位是不容小覷。
除了善用各種資源把學生送出國之外,校方也掌握了世界的華語潮,就在全球華語教學市場在中國孔子學院狂襲下越來越競爭,文藻因有天主教及強大的外語師資背景,反而在華語教育與英語師資培訓認證領域異軍突起。「我們在國際上與各方合作華語學院建置、師資認證,曾在文藻的外籍生就是最好的師資與工作人員;合作的方向是借力使力、經濟共融,藉由當地校友及校方當地的合作夥伴,由文藻負責提供師資及培訓,透過這樣的商業合作模式更能把文藻的深厚人文內涵行銷到世界各地。」陳美華說。
英國語文系葉佰賢助理教授
德國語文系華明儀副教授(右)
文藻的外師群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亮點,國際暨兩岸合作處有來自菲律賓頂尖大學的葉佰賢助理教授,每一系所也有一名外師擔任國際事務助理,協助文藻對外聯繫與外籍同學順利在臺適應環境。
隨著採訪結束,文藻的國際化輪廓逐漸清晰—位於南臺灣的校園在國際學術地位嶄露頭角,並以天主教吳甦樂修會的創校精神,引領著他們與世界連結,一步一腳印踏實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