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合作典範
互信互惠 交織出臺大筑波深厚情誼
互信互惠 交織出臺大筑波深厚情誼
國立臺灣大學與日本筑波大學於簽約後11年間,完成多項學術交流活動;除傳統交換學生、雙學位計畫外,尚包括共同開設遠距課程、國際讀書會、互設海外辦公室、跨領域三聯學位學程及創新創業培訓課程,內容豐富多元,成效卓著。
提到國際交流,身為臺灣第一學府的臺灣大學,自然有其指標性意義;但這並不是不勞而獲的成果,臺大與日本筑波大學從1997年簽下MoU後,這紙合約靜靜地躺了十年終於等到成熟時機,不僅開啟了雙方密切合作的嶄新階段,而且激發出不少校園教學新思維,除了雙聯、三聯學位,還有更前衛的「Campus in Campus」(校園無國界)概念。
代理校長郭大維認為,頂尖大學目標是要培育人才,需要有軌道,又不能被軌道限制,必須跨越軌道,因此統合學習,打破疆界,是頂大的目標,Campus in Campus就是這種方式,沒有教室、校園疆界、甚至國界,這項計畫是針對整個教學體系挑戰,離開校園、國家,大學該如何支持教學?「這一切都是為了培育一流人才而來的手段。」
臺灣大學郭大維代理校長認為頂尖大學的目標是要培育人才
臺活潑日嚴謹 奠定雙方交流基礎
要探討Campus in Campus之前,必須先從臺大與筑波合作交流之初談起。
臺大與筑波是在1997年加入東亞研究型大學聯盟(The Association of East Asian Research Universities,簡稱AEARU),雙方於2007年簽署校級合約;2009年由臺大主辦AEARU,筑波大學只派了一人出席,這位與會人士是教授金保安則(Yasunori Kanaho)。金保安則在會議後告訴主辦的臺大醫學院生物技術中心、剛升任副教授的李財坤:「Everything TK says is okay.」(TK是李財坤英文名)
有了金保安則這句話掛保證,AEARU會議結束後一個月,李財坤邀集另一名副教授、兩名助理教授,領域橫跨生農、昆蟲、牙醫、醫學四系,立即在聖誕節前率團回訪筑波,日方於是對等地派出醫學系四人與會對談。
這八人會議,像是歷史性的一刻,決定了兩校綿密合作的未來。 嚴格說,臺大這四人的資歷比起筑波派出的四人還資淺。現任醫學院副院長的李財坤回憶當時的情況:「筑波四人,一位是當時的主秘永田恭介(Kyosuke Nagata),一位就是金保安則,另外兩位也是學校高層。」如今,永田恭介是筑波大學校長,以大膽提出創意創新概念馳名,「Campus in Campus」就是他提出的概念;金保安則則是副校長。
2012年筑波大學校長永田恭介率人間綜合研究所拜訪臺灣大學,洽談學術合作事宜
李財坤指出,日本教育制度是金字塔體系,只有教授能做決定,而副教授與助理教授是執行者,雖能做事,但視野不足,自主性也稍弱,臺灣學者多半受美式教育洗禮,活潑之餘,視野也廣,這次會議他們發現臺灣的副教授與助理教授能做他們教授才能做的事時,非常訝異,「2010年,我們提出幾項合作,那時的主秘(永田恭介)就帶了十三名教授來,我們為了對應他們十三人,就把與會教授慢慢放大到各學院,包括醫學院、生農學院、生命科學院等。」
雙方交流陣仗越來越大,從雙聯學位拓展到三聯學位。國際事務處國際長張淑英說,臺、日、法三校校長針對三聯計劃至少往返三次以上,當時還是楊泮池校長任內,他很重視姐妹校之間的交流,因此非常肯定這些專案,推動不少國際交流計畫。
臺大國際事務處國際長張淑英
筑波目標明確 積極拓展國際化 才是躍上排名唯一途徑
筑波大學前身可追溯至1872年成立的東京師範學校,1949年更名為東京教育大學,後來東京教育遷移筑波研究園區,正式更名為筑波大學,因此它是日本最古老的學校之一。
筑波大學是教育底子,臺大是在日治時期就被定位為研究型大學,兩校各有特色。李財坤說,雖然筑波在日本排名第九,但他們原本也沒把臺大列入重點大學,「畢竟臺灣是他們的南洋。」直到雙方往返碰面交流數次後,他們終於發現臺大的長處與優勢,遂轉身與臺大開始密切互動。
臺大醫學院李財坤教授(翻攝自臺大醫學院國際事務中心)
在臺大設立筑波大學辦公室,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筑波大學深知光靠國內研究、學術成果,是追不上所有帝國大學體系學校,唯有往海外拓展國際化實力,才是躍上排名唯一途徑,因此,當永田恭介校長上任,他便大力推動筑波的國際化腳步。2015年筑波大學正式展開Campus in Campus聯盟計畫,臺大受邀成為創始夥伴,聯盟成員還包括法國波爾多大學、馬來西亞理工大學、巴西聖保羅大學、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等。互設海外辦公室、派駐國際專業職員進駐是這項計畫具體合作項目之一。
筑波大學臺灣辦事處處長大庭良介(Ryrosuke Ohniwa)副教授派駐臺灣已有三年,他在京都大學攻讀博士時,就曾透過遠距課程與臺大接觸,也在那時認識李財坤,畢業後,他到筑波大學任教,當永田校長上任推動國際合作,與臺大有淵源的大庭良介,自然成了臺灣駐點的不二人選。
筑波大學臺灣辦事處處長大庭良介副教授
在大庭良介眼中,臺大學生很優秀,臺灣學術氣氛也很蓬勃,但臺日因文化、價值觀不同而有差異。他舉例,臺灣的雙聯、三聯學位法規不清楚,模糊空間很大,因此解釋變得很重要,反觀日本就規定得很清楚。不過,大庭良介也說,日本很多大學的國際化腳步也還跟不上筑波,筑波的確比日本其他大學更具國際視野,「我們一直走在前端」。
這說法可以被證明。筑波在全世界設有十三個辦公室,每間辦公室至少有一名職員或者教授進駐,從巴西、美國、法國、德國、突尼西亞、中東、臺灣、塔吉克、中國、馬來西亞、越南、印尼等,橫跨四大洲的筑波,世界上難有大學可望其項背。
臺大培育人才 也為臺灣站穩國際地位
臺大就在這強而有力的盟校推動國際化的合作裡,一層一層地交織出厚實的國際實力。從最早的遠距課程,逐步延伸雙聯、三聯學位,過程中還有線上讀書會、暑期課程、創意創業學程等計畫交錯,讓雙方學生可以有不同管道走進彼此國度。
正在攻讀博士雙聯學位的林岳謙,起初想去美國深造,後來因選修筑波大學的遠距課程,暑假也參與暑期課程(summer school),經過評估後,在筑波唸書可以拿到雙聯學位,省時省錢,於是就這麼一路念到博士班。
106學年度首創的「國際三校農業生技與健康醫療碩士學位學程(GIP-TRIAD)」更是突破與挑戰。
這項三聯學程結合筑波、臺大與法國波爾多大學(University of Bordeaux)三所大學,九月開學後,日本是第一站,接著由臺大接棒第二學期,第三學期移動到波爾多大學,最後一學期則依學生的規劃選擇適合的國家與學校實習、研究,完成所需的畢業學分,並回母校完成學位考試。
第一屆三聯學程有三名日籍生、五名臺灣生與五名法籍生。來自法國波爾多大學的Emilie Gericot是第一次到亞洲,她說,選擇GIP-TRIAD,是因為她很關注全球食安問題,而且喜歡旅行,在第一學年裡,她不只待在日本與臺灣,還去了泰國、菲律賓,進而認識亞洲歷史與人文,這是在歐洲很難學到的。
第一屆臺灣大學-筑波大學-波爾多大學三聯學程學生
臺灣大學的林立云與余孟庭則是都有工作經驗再回頭進修,她們認為GIP-TRIAD不僅僅只是埋首在學術裡鑽研而已,過去一年課程帶給她們的,有更多是文化上的挑戰、人際間的溝通與國際移動的適應力,因此她們認為,這門三聯學程很適合想要與產業結合、拓展國際人脈的人選讀。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王淑珍教授說,不管是一般交換生或者雙聯、三聯學位,校際間的合作要能成功,有兩個最重要的原則:一是互惠,這是持續執行的基礎,也才能幫學生在過程中創造價值,二是互信,因為過程一定會遇到問題,信任才能解決問題。
呼應校長「頂尖大學目標是要培育人才」的目標,李財坤說,面對全球議題,臺大透過這些學程學位跨國連結,目的都是要培育跨領域的人才,凸顯臺灣競爭力,臺灣才不會孤立在世界之外。
曾參與臺大與筑波大學交流的教職員,左起叢肇廷、丁照棣、王淑珍、周涵怡、李建模
臺大農藝學系王淑珍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