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合作典範

中山大學大海氣魄 全球都是同班同學

中山大學大海氣魄 全球都是同班同學

中山大學大海氣魄 全球都是同班同學

國立中山大學跨國移動學程規模擴及三國三校(亞、歐、美),難度高,已辦理13屆,超過369名學生參與,人數眾多,且來自不同國家,與產業接軌,具延續性與創新性。

提到中山大學,就會想到西子灣。的確,從西子灣拓展出去的臺灣海峽是中山大學一躍就能連結世界舞臺的最佳管道,已故詩人、中山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余光中也才會寫下「面對著海洋,就等於面對全世界」這句話,不斷期勉這個背山面海的廣大校園。

盛夏走進中山大學,陽光曬得讓人想閃躲陰涼處,一走進廊下,立刻就有涼風迎面拂來,這爽朗的空氣就一如南臺灣的大器,俐落分明,毫不含糊。

自建校以來,中山大學始終沒忘要與世界接軌,儘管位居臺灣南部,中山大學確實也曾為臺灣南北資源不均所苦,但校長鄭英耀一點也不氣餒,他甚至相當自豪:「中山始終是穩穩走在小而美的研究型大學的路上,也很順利躍上國際舞臺,中山能量不容小覷!」

圖04-02_MG_7173-1024x683.jpg
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在校服務二十餘年,對中山有深厚的情感

時間拉回九零年代初期,甫從美國伊利諾大學歸國服務的陳世哲教授,就被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賦予重任:要把人管所的學生送出國學習。

當時網際網路才剛興起,別說電郵還不普及,Google或社群網站這些近十多年才有的科技聯繫方式,根本還沒出現,陳世哲只能徒法煉鋼,用極克難的網路搜尋外國大學的資源與聯繫方式,然後親手寫下每一封信,總共寫了兩百多封寄到美國與英國,最後只有收到三校回音。

命中率不到百分之二。

但這不到百分之二的回覆,卻是開啟日後中山大學國際交流的少數關鍵。國際長郭志文自豪地說:「中山在2003年就成立了國際事務處,可說是臺灣最早起步成立國際事務處一級單位的大學。」

延續著人管所「送學生出去」的概念,中山大學管理學院EMBA每學期也固定要送學生去美英,在這過程裡,因而與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ctoria)有了初步交換學生的合作,透過這座橋樑,又連結到了奧地利林茲大學(JKU Linz, Austria),讓中山的學生多了歐洲的奧地利可選擇,三方、三校、各自獨立的交換學生就這麼持續進行。 

圖04-09_MG_7232-1024x683.jpg
國立中山大學 國際長郭志文(左)、 管理學院院長陳世哲 (右)

直到2005年,中山管理學院與維多利亞大學、林茲大學才決定進行比交換學生更深入的合作計畫:ACT全球商管學程(ACT Global Program, ACT),就此展開橫跨亞、歐、美三國三校、為期九個月的大規模移地學習與三方教學,ACT已經連續舉辦十三屆。

學生實際參與企業會診,學以致用

ACT全球商管學程分別依三校特色規劃成三個模組:加拿大模組,也是每年學程八月底揭幕後與第一站學習,側重基礎理論,包括行銷、供應鏈、財管等課程,直到十一月初結束,學生移師到第二站臺灣;臺灣模組持續進行到隔年一月底,這段時間因為臺灣有舉世聞名的中小企業特色,是歐美國家所沒有的經驗,因此這個階段會將企業參訪列為重點;二月初移至奧地利,這階段會與企業互動,讓學生實際參與企業會診,直到四月底課程結束。

整個學程歷時九個月,對三國三校學生來說,都是新鮮的經驗,但也都有痛苦過程。2017年一同參與ACT全球商管學程的葉怜與張竹萱對第一站在加拿大的感受就是「很緊張、很辛苦」。

圖04-05_MG_7526-1024x683.jpg
國立中山大學ACT全球商管學程葉怜同學

懷抱著夢想出國工作的葉怜,原先熱切地參與這項學程,萬萬沒想到去了人生地不熟的北國後,不僅在課堂上英語表達已經很吃力,晚上也得比加拿大同學花更多時間準備作業,「外籍生下課都可以出去玩,我們去不了,閱讀很吃力,要花很多時間,記得有一晚,我真的哭出來,崩潰了!不過我發現,奧地利同學也差不多,他們都在拼命吃咖啡錠,開夜車。」經歷了像是魔鬼訓練營的九個月,葉怜確定畢業後會留在臺灣就業,因為「一方面父母年紀大了,一方面也是因為這趟學習還有同學陪伴,隻身出國工作的壓力可能很難排解。」

德文系畢業的張竹萱,原本單純以為德國是唯一選項,經過這次學習,打開了她的世界版圖,「現在覺得什麼國家都可以嘗試」。在奧地利的企業會診階段,張竹萱這組同學幫奧地利最大鋼鐵廠奧鋼聯(Voestalpine)做會診。

奧鋼聯產品線很多,從橋墩、鐵路等都有,奧鋼聯想去美國拓展市場,同時也想暸解中國,所以張竹萱這組同學幫他們做市場分析。「業主看到我們的分析結果很開心,覺得我們做得很好,也因為我們看到一些新的機會。」

圖04-06_MG_7538-1024x683.jpg
國立中山大學ACT全球商管學程張竹萱同學

而劉家誠可說是最直接因ACT全球商管學程受惠的學生。還在寫論文、且尚未服役的他,學程結束沒多久,就被臺灣製作會議設備的龍頭廠商網羅。有趣的是,該公司在學程的第二階段讓學生參與案例分析,當時他們對學生的「作業」並不太滿意。

為什麼不太滿意?劉家誠說,該公司在韓國有個合作很久的經銷商,非常厲害,可以把他們在韓國的市佔率推上第二名,但因為經銷商年事已高、員工人數少,未來韓國市場的變數可能會增加,因此他們希望學生透過課程可以一起想想辦法,「結果公司說,我們想得到的這些概括性的建議,都已經做過了,他們需要的是更直接的解決方案。沒想到老闆後來跟我說,要不要學以致用,直接到他公司上班,這機會很突然,沒想到我這麼快就踏入職場。」

圖04-07_MG_7586-683x1024.jpg
劉家誠因為ACT全球商管學程提前展開職場生涯

校園無國界,全球都是同班同學

每年都要帶領學生到加拿大安頓生活後並進行開幕式的管理學院國際事務中心主任徐士傑說,ACT全球商管學程十三年來,也遇過不少問題。

首先,三校學制與學費不一,這曾讓收費最昂貴的維多利亞大學同學感到不公,但經過溝通以及其他機制的配套設計,讓跨校交流得已持續,但也因此更凸顯出:國際合作需要對等,才能順利。其次,臺灣負責創新創業課程設計,也一直是很大的挑戰,因為有經驗的創業家無法長時間授課,而學校老師的實業經驗不足,這中間的平衡就是考驗,「加拿大學生學費非常高,你可以想像他們對課程的要求也很高,所以一旦他們對課程有任何不滿,都會直接反應,這對學校就是直接的挑戰。」

2018年,徐士傑決定自己擔綱教授創新創業課程。有在美國執教經驗的他熟知美加地區學生的特質,他也把這次教學當成是擴充自己實質經驗的機會,除希望藉此與產業界有更多接觸外,讓他跳下海的關鍵是,「每次去奧地利看到加拿大與奧地利的帶團老師對學生都很熟悉,因為他們都有親自授課,我帶團,但我跟學生好像不熟,所以我決定跳下來試試,跟學生拉近距離。」

圖04-08_MG_7445-1024x683.jpg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國際事務中心主任徐士傑

這個看似與課程不直接相關的理由,卻是維繫ACT全球商管學程持續運作十三年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這樣的交流結束後,同學能夠三三兩兩維持聯繫,是很正常的事,但是ACT全球商管學程每一屆同學的向心力超強,不僅經過九個月的密切相處,常常會出現「班對」,如果順利走向紅毯,大夥兒還遠從世界各地齊聚喝喜酒,連老師也會出席;此外,奧地利最早參與計劃的老師後來退休,「全班」同學還一起辦派對送她。

這個「全班」、「同屆」的概念無遠弗屆,正如鄭英耀所自豪的「我們對自己的期許是讓生命在中山轉彎」,對中山大學來說,校園早就不再侷限於某地、某間教室,只要曾經一起上課學習,都是同班同學,只要能夠一起研究,哪裡都可以是中山的校園,就像從西子灣延伸出去的朗朗雲天,有著毫不畏懼的大海氣魄。

為提供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 個資聲明隱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