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合作典範

後山更遼闊 東華大學力助臺灣躍上世界

後山更遼闊 東華大學力助臺灣躍上世界

後山更遼闊 東華大學力助臺灣躍上世界

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教育正南向接軌計畫主要為臺、紐兩國間國際原住民相關研究與活動,活動形式包括學術交流、機構與社區拜會、學生實習等,活動內容獨特,並具備未來延續性,提供臺灣各大學與紐西蘭學術界的合作機會。

2017年10月底,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在國際事務中心主任、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謝若蘭領軍下,前往紐西蘭進行毛利教育參訪。

此行幾乎所有同學都是初次抵達紐西蘭,一到機場,看到地圖上的紐西蘭國名不是英文的「New Zealand」,而是毛利語的「Aotearoa」;出了機場,招牌、標語隨處可見英文與毛利語並存,這是紐西蘭毛利教育中最成功的「沉浸式學習」,東華學生對眼前的景象印象深刻。

「沉浸式學習」在毛利大學迎賓活動中有了極致呈現:全程沒有英文翻譯,只講毛利語、唱毛利歌,這樣「不用特別翻譯,卻都能知道意思」的過程,讓臺灣學生感動痛哭:「沒辦法想像原住民可以完全使用自己的語言,不用英文,在臺灣沒有這種經驗!」

這一趟毛利教育參訪,震撼了東華大學參訪團,促使同行的老師與學生不斷地思考:在臺灣目前的社會論述下,該如何找回原住民的主體性?

當然,這趟紐西蘭毛利教育參訪的交流迴響,並非這一年才開始耕耘。 

原住民特色成為推動國際化工作亮點

根據內政部107年最新統計,花蓮原住民人口佔16.6%,東華大學因座落花東縱土這塊特殊的環境,原住民民族學院自然成了東華大學相當具有指標性的教學單位,校長趙涵㨗非常有信心地說:「東華位處原住民、閩、客、外省融合的所在地,人文關懷精神是我們的特色!」

圖05-02-IMG_5537-1-1024x683.jpg
東華大學校長趙涵㨗

因著這份人文關懷的初衷,東華原住民民族學院早在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前,即已積極地與紐西蘭、澳洲等國進行南島議題交流合作。「原住民的特色讓我們成為超脫一般學校推動國際化的亮點。」副校長朱景鵬相當自豪地表示。雖然東華是一所僅有20年歷史的新學校,但原住民學院在當初創校時即為考慮的重點,希望運用地方治理的概念,也結合地方族群特色。

但國際化工作的推動,需要醞釀,更需要積極投入,國際長馬遠榮認為雖然原住民特色一開始即納入東華大學發展的重點特色,但真正能發光發熱,原住民民族學院教師們的努力確是關鍵。 

圖05-03-IMG_5665-1-1024x683.jpg
東華大學副校長朱景鵬(右)、國際長馬遠榮(左)借鏡毛利教育 原民院拓展國際視野

借鏡毛利教育 原民院拓展國際視野

2015年,原民院前往紐西蘭歐提羅毛利大學參訪,它的前身是工藝培訓中心,現在則為全紐西蘭第二大的教育機構,同時也是紐國三所毛利大學中最具規模的學校。 

致力推動兩校交流多年的謝若蘭說,在2017年獲得「臺灣連結計畫」補助前,雙方連結僅侷限教師個人小規模、辛苦想辦法找資源的狀態下進行,有了「臺灣連結計畫」補助,「讓臺紐可以積極交流、持續互動,也真的拓展了東華原住民學生的國際視野!」

謝若蘭語重心長地說,很多原住民學生容易以英文不好、經費不足而退縮,因此國際交流往往傾向選擇中國,但他們不是真的英文不好,而是欠缺鼓舞,在現階段高等教育不斷強調國際視野的前提下,「我們就是要直接告訴原住民同學,要做任何交流,就是去紐澳!」

圖05-04-IMG_6061-1-1024x683.jpg
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主任謝若蘭

為何是紐澳?

東華原民院院長、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浦忠成說,毛利人在世界原住民議題上佔有重要地位,而臺灣與毛利人同屬南島語系,在語言、文化相通,「不論臺灣哪一族,基本詞彙像是眼睛、頭、豬、機、數字等都一樣,這份連結不是神話,而是真實存在;再加上紐澳原住民曾受殖民統治的背景,與臺灣很像,這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有助於我們思考脫離殖民統治的思維。」

浦忠成擁有非常豐沛的行政資歷與嫻熟的國際人脈,他是臺紐經貿協議中「原住民專章」背後的重要推手,為臺灣原住民與紐西蘭毛利人搭起互動橋樑,此外,他還大力推動舉辦南島民族論壇,直到2017年他從考試院卸任回校重新執教,這一路的經歷讓他深知東華大學原民院該走的方向。 

圖05-05IMG_6165-1-683x1024.jpg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浦忠成

紐西蘭親身參訪,學生「深受震撼」

紐西蘭的毛利人從1980年代起展開建立原住民主體性行動,包括建構「語言巢」以及隨之而來的「語言復振運動」。阿美族的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生鍾文觀解釋,當時毛利人已經意識到自己的語言可能會隨著接受西方主流教育而滅失,因而向主流教育體系展開抗爭,「他們把小孩帶回自己的幼兒園,讓族人長輩來教。」

這一槍鳴起後,激發了更多人對回歸自己的文化和語言重建行動有更深刻的行動,前後不到一年,語言巢超過一百間,但語言巢不是學校式的空間概念,而是以幾個家庭為單位或家族體系所組成。

親眼見到毛利語言復振運動三十年來的成效,深深影響鍾文觀,回臺後,在大女兒出生前夕,他便與同為阿美族的妻子達成協議:建立全族語家庭。在國小時期還曾擔任過國語推行委員的鍾文觀不諱言自己的族語只停留在學齡前階段,因此還會用的阿美族語多是小孩用語,「一開始很困難,很多詞不會。」

但這並未擊退鍾文觀,他反而更堅定發動花東兩縣老師創辦自己的學校。

他解釋,如果一直留在體制內,就很難依照原住民的主體性辦課程,「我們認為毛利教育已經做得很好,但他們到今天,也還是得持續遊說,不斷強化自己的價值,因為主流價值太強大!」鍾文觀坦言,這像是一場很難評估的持久戰。不過,即使不會馬上獲勝,但是不打,絕對不會贏。

目前在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和解小組擔任專案助理的泰雅族同學筆述一·莫耐,經過這次毛利教育訪問活動後,徹底改變她的進修規劃。她說,原本出國進修只想選擇澳洲或英國,現在已經改變順位,想去紐西蘭好好研究毛利教育,而且紐西蘭的師資非常完備,足以提供厚實的研究方法,有助於思考整體原住民的教育方式。 

圖05-06-IMG_6309-1-1024x683.jpg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生鍾文觀

圖05-07-IMG_6330-1-1024x683.jpg
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委員會和解小組專案助理筆述一·莫耐

圖05-08-IMG_6339-1-1024x683.jpg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生安梓濱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生安梓濱來自阿里山鄒族,雖然他沒有被禁止說族語,但因為離開部落、鄒族人數又少,讓他也「逐漸失語」。他說,毛利教育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他們的教材會因地而有不同,讓上課更貼近生活,而不像臺灣,「一體適用,我在阿里山上學的,跟都市裡學的差不多,可是有些情境我真的無法領略。」也因此,回臺後,他認真思考如何讓東華原民院的空間更能呈現原住民的氣氛,「這不單是擺設而已,還有人,我們該如何呈現主體性?」

原民與土地 臺灣與國際

東華大學在國際交流的耕耘,不僅深化原民院學生對主體性的認識,也讓臺灣與國際社會的連結變得更為緊密。

謝若蘭和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王昱心副教授剛參加完於挪威舉辦的「2018年世界原民高等教育聯盟會議」,「臺灣拿到2019會員大會主辦權!」她們很振奮地跟我們分享:明年的大會,不只會有紐、澳的原住民,加拿大、薩米、夏威夷、阿拉斯加等區域的原住民也會與臺灣串連,支持臺灣。

東華原住民學院的師生透過交流參訪,敞開國際視野,吸納更多養分。

謝若蘭期待,當臺灣原住民可以逐漸建立主體性,而不再是多元文化的幫襯時,原住民文化不但能豐厚臺灣文化樣貌,更有助於臺灣被世界看見,就像一支從後山打向世界舞台的關鍵安打,深遠而遼闊。

圖05-09-IMG_6080-1-1024x683.jpg
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副教授王昱心(左)

沉浸式學習(total-immersion)
以毛利族的傳統語言和文化作為彼此關係與日常實踐基礎,學生沉浸在這樣的教育哲學中,能夠自信地用毛利語表達,也有強烈歸屬感,以身為毛利族感到驕傲。

語言巢(Te Kohanga Reo)
語言巢的巢,是鳥巢的意思,意味著把小孩養在這個鳥巢裡,用單一語言去養育。

為提供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 個資聲明隱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