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合作典範
跨國移動學習 淡江:國際化要全校同心才能成就
跨國移動學習 淡江:國際化要全校同心才能成就
淡江大學獲選的典範案例是「2016亞洲領導營」。這項計畫規模廣達三國三校(日本立命館大學、韓國慶熙大學與臺灣),營隊時間長達三週,參與國家擴及六國、二十六人,是少見大規模的移地學習計畫,這次文化體驗營隊透由跨文化、和平學與未來學等面向引導學生深入探討亞洲地區獨特共有的的歷史與社會議題,意義非凡。
隨著捷運緩緩駛入淡水,映入眼簾的美景是出海口的風光,繁華的淡水老街一帶是國內外觀光客必遊景點;往略微陡峭狹窄的英專路上去,鬧中取靜的淡江大學卻是另種不同的國際風貌,膚色不同的人種穿梭校園,有那麼片刻會讓人誤以為身置身國外校園。
未來學讓淡江成為世界先鋒
創校之初喚名「英專」(淡江英語專科學校),就是創辦人張鳴、張建邦父子帶著恢弘氣度要讓這所專校跟上國際;經過一甲子,升格後的淡江大學國際化腳步未停歇,視野依舊,時至2017年中,淡江大學在國際上已和兩百餘所高等院校締結盟校,平均每年逾千名學生出國深造、實習、競賽,也有超過七十多個國家、逾兩千名外籍生來此就讀,境外學生數量在臺灣堪稱名列前茅。
在與姐妹校交流的核心價值驅使下,2016年國際暨兩岸事務處便積極和日本立命館大學、韓國慶熙大學籌辦亞洲領導營。立命館大學以跨文化研究著稱,慶熙大學則以和平學聞名,這兩門領域的共同特色都是二戰後興起的思維,那麼淡江要以什麼特色學門來和兩校交流?
國際長李佩華於是向未來學研究所副教授宋玫玫徵詢意見。「全世界只有兩所學校設有未來學專所,一是芬蘭圖爾庫大學,另一個就是淡江,這和多元文化、和平學一樣都是在二戰後興起的思維,我在這領域投入很多年,多半是用工作坊與小組討論進行,授課對象也擴及到企業與外國,我想未來學很適合成為這次營隊的交流內容。」未來學,因而順勢成為淡江躍上國際的特色學術。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處李佩華國際長
只不過,當時決策得明快,整個國際事務處卻沒料想到營隊進行後的壓力排山倒海而至,畢竟這是三國三校的跨國界大工程,而且是第一次舉辦,學生彼此間的撞擊所帶來的文化上的誤解、緊張以及差異,都在這次活動中成了珍貴教材。
衝突與誤解,順勢扭轉珍貴經驗
「愈親密的團隊,衝突愈大,學習機會也會愈多,這都是好的,也才是跨文化學習的好時機。學生們前兩周在日本與韓國累積了一些能量,最後來到臺灣爆發,於是我微調課程,順勢讓大家表達情緒,化解緊張與誤會,最後透過成果發表,小組內的國籍壁壘被打破,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們最後把彼此回到『人』的立場思考看待,而不再侷限於日本人、韓國人或者臺灣人。」曾因計畫備感壓力而大量掉髮的宋玫玫,談及學生們在營隊最後成果發表時打破了原先的成見藩籬,依舊感動得眼眶泛紅哽咽。
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宋玫玫副教授
參與計劃的淡江學生丁愛玲說,慰安婦是三國同學共有的歷史,談論到這議題時,韓國同學明顯有憤怒,日本同學也有些歉疚,臺灣同學則相對比較陌生,但彼此也都知道這是上一代的恩怨,「所以我們三國同學最後的共識就是不要再有戰爭,我們也透過編纂教材方式來處理並共同面對歷史。」
淡江大學團除了五名臺灣生與一名中國學生外,另有兩名海地、兩名布吉納法索的國際學生,因此相較日韓兩國,淡江團隊又扮演了另一個特殊角色:第四國的學生成了潤滑劑,也會有超越臺日韓三國同學視野的空間。在海地學生喬曼博眼中,他很明顯看出臺、日、韓三國學生的差異性,「韓國同學英文雖不見得好,但很喜歡表達,日本同學很內向,臺灣同學也是,我自己的國家跟韓國比較像,所以我會鼓勵日本跟臺灣同學要多講話,不要害怕英文。」
淡江大學丁愛玲同學
淡江大學喬曼博同學
對主修國際關係的喬曼博來說,這次營隊最大的收穫是能夠深入亞洲歷史。在海地,一般學校歷史課都以歐美為主,中南美洲人不認識亞洲或亞洲史是理所當然之事,而喬曼博來臺灣唸書並參與這次移地學習計畫拓展出來的史觀與視野,讓他更有信心學位完成回國後,可以帶給母國更遼闊的世界觀。
國際化非口號,需要全校同心來促成
淡江大學能夠成功地籌辦2016年亞洲領導營,宋玫玫歸納出幾個面向。首先,移地教學計畫不只是老師的層次,而是學校的層次,這次營隊在淡江國際處與校方全力支持下,加上日、韓兩國學校也都傾力展開事前籌備,才能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她舉例,先前為個一個前置籌備會,日方特別邀請臺、韓老師赴日開會,「這原本可以視訊解決的會議,我以為日方小題大作,到了日本後面對面交流,才瞭解這對老師們彼此理解很重要,更不用說學生。」
其次,宋玫玫認為,參與這樣大型國際交流計畫,老師不只是英文好,而是要有足夠的國際事務經驗。她以這次合作的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崛江未來(Miki Horie)為例,崛江老師早在1980年代中國還沒改革開放前就獨自踏上中國成為交換生,這對日本人來說是非常前衛的行動,也因此造就她在日後教學上的視野與氣度,進一步自然會影響學生。
最後,宋玫玫鼓勵有心的老師,「就跳下去探險吧!這是一趟很棒的旅程,對老師教學也會是很棒的刺激。」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戴萬欽副校長
國際事務副校長戴萬欽特別肯定國際事務處團隊的付出。他表示,這一趟移地學習計畫有點像是魔鬼營,對三國學生的身心體力都是大考驗,老師們與行政人員都必須用心籌備,由於淡江本來就有國際視野的高度,只要老師們願意,學校就會鼓勵校方和姐妹校間舉辦實質交流活動,不論是自辦交流或者教育部補助,「國際化從過去到未來,始終是我們學校發展的核心策略」。
沒人起頭,不可能發生任何事,但要成就一件事,則需全體力量來促成,淡江大學亞洲領導營就是團體力量大的最佳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