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外籍畢業生案例
逢甲大學|張文婷
逢甲大學|張文婷
張文婷 | 馬來西亞
在馬來西亞古晉第一中學畢業後, 我於2003年透過海外僑生獎學金進入逢甲建築系, 五年的建築系生涯受到了非常多元的學習環境薰陶. 由於當時僑生依然比較少的關係, 學校裡老師們對我學習或生活都很關注, 想起來還是挺感激的. 當時的圖書館提供的閱讀和書本薦購環境也讓我在逢甲幾年中實現了那些年設定的讀書計畫, 現在回想起來在心智成長的路上是受益良多的.
逢甲大學自己也是一個不斷在追求成長的學校, 從我在學, 畢業到後來執業並參與學校的一些教學計畫, 就深能感受這些年來逢甲各方面的成長, 發生在校或院級的尺度上. 這些成長潛移默化的創造了一個正面的學習和成長環境, ‘只要思考有格局, 也願意努力, 就會有正面的發展.’ 這樣的信心, 尤其在這個挑戰變幻莫測時代裡是非常關鍵的條件.
我想對做為觀者的你/妳說, 與這個學校的緣分, 不會止於本科的4年, 5年. 因為那樣鼓勵追求價值的氛圍, 在這個時代是珍貴的, 稀缺的. 我發現它除了在自身發展的路上帶來提醒, 也帶來嚮往. 這些年時而回台灣, 回母校, 也會發現從前一起念書的同學, 也會為了那樣的嚮往, 用不同的方式重新和學校連結上. 也因此逢甲一直有著很團結的校友連結, 大家似乎都很珍惜為學校的事情盡一份力或者參與的機會. 如果有緣分, 也鼓勵你/妳在逢甲能夠認真認識身邊的人, 參與他們的軌跡, 能夠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奮鬥到漸漸長大, 甚至變老, 是很珍貴的經驗.
我離開台灣後, 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倫敦後來回到自己的家鄉古晉耕耘. 我於2008年前往倫敦大學巴特雷建築學院學習(RIBA/ARB Part II), 開始我的皇家英國建築認證之旅. 畢業後與Norman Foster 事務所工作, 公司也贊助了我在劍橋大學完成我的建築師認證(RIBA/ARB Part III), 學習重心在於如何營運與管理. 當上了英國建築師的同時, 也爭取工作外的時間做了各方面的自我充實與實現, 這當中也包括參與了英國Royal Academy Summer Exhibition, 與及法國2014 Archilab Naturalising Architecture 的展覽.
2017年回到古晉後我除了成立自己的工作室Wendy Teo Atelier, 也成立了婆羅洲美學實驗室這個平台. 婆羅洲美學實驗室是一個強調多元合作與公開對話的跨領域平台. 我們的活動啟發於深植婆羅洲文化中強調的‘跋涉’-與世界對話的精神. 我們的跨領域,跨地域,跨產界活動連接了多國英,法, 泰, 台,德, 印等地的優秀成員, 共創出出版界, 記錄, 策劃, 工匠與及建築設計. 在合作過程中, 我們強調多方位多角度合作實驗, 為的是可以在過程中共創具寰宇價值的同理經驗. 當在大部分的藝術團隊或個體因新冠肺炎走向一個往國域內專注的發展文本, 我們選擇了以 ‘廣泛地連接, 深入地思考, 勇敢的執行’作為我們面對後疫情世界的核心創作文本。 我們相信身體力行深耕才能有成為信仰的證據,一個具世界文本的藝術與文化才有機會在藝域或以外發揮正面,實在的影響.
這些年與逢甲進行式的緣分也在台灣地區開枝散葉, 我和逢甲大學建築院共同協手創立了暑期工作坊創益坊, 讓學生們可以在暑期來參與材料創新與地方創生的計畫. 這些計畫的成果也在地方上正面影響了當地社群, 讓大家看到了產學研合作的時候地方可以有的可能性, 也進一步連結了更多合作的潛在夥伴.
[婆羅洲美學實驗室的研究型計畫]: 處理土壤的過程是一個令人謙卑的過程,在我們土作配方的工坊過程中,所有的參與者都可以更多地了解他們的景觀。使用土壤的材料敘述、建築物和物體具有其意義,在使用過程中促進了一種地方性的語言。在土的文本這個材料研究系列上,我們除了針對土作為塗抹材與夯土材料的研究作了工作坊之外,也在找到了土作配方後與3D打印技師合作找到了打印土製的物件。為了增加對不同地域土作的了解,我們也邀請了世界各地的土作人組織線上論壇作分享,在英國與婆羅洲進行工作坊。
彩虹光帶裝置是婆羅洲實驗室和Wendy Teo Atelier 發起的一項集體行動,旨在通過一系列策展合作來看到古晉裡存在的更多的光。(Talents。Positivity。Community)彩虹光帶通過整合U + X來體現統一性,啟發了彩虹光帶的建築幾何學藝術和一系列的交叉。浮動絲帶裝置位於交通花園的現有和新開發項目的交匯處。白天,結構下方的光影將通過嵌入在上方透明面板中的濾光片呈現出具有光譜顏色的光反射。夜間,色彩斑斕的線性燈光與噴霧一起被激活,沿著絲帶裝置呈現彩虹般的效果。通過一系列合作,該計劃結合了令人興奮的6個子計畫,與建築師、活動經理、藝術家、表演者、歌手、作曲家、影像製作人、詩人、虛擬實境技術人員、編舞和舞者合作來呈現這個計畫。
在 一 個 疫 情 為 社 會 和 教 育 常 態 的 時 代 ,跨 境 限 制 諸多 ,教 育 遠 程 化 ,我 們 強 調 人 文 、實 作 經 驗 的 建 築教 育 ,是 否 能 將 這 個 階 段 的 限 制 變 為 與 世 界 進 一 步建 立 連 結 的 轉 機 ,並 利 用 創 益 坊 為 平 台 來 針 對 地 方有具體意義的貢獻?
以真實的區域實際情況, 社會文化語境, 與及可調度資源作為學生在社區營造項目的考慮重點. 在這個緊密協調於社區(Community)+產業(Industry)+設計(Design)上的3個面向中, 參與學生將在此跨地域的協作上被要求:
- 建 立 跨 國 跨 域 項 目 溝 通 , 合 作 與 執 行 能 力 .
- 建 立 串 聯 社 區 + 產 業 + 設 計 的 發 展 方 向 和 執 行 能 力 .
-培養跨地域資源整合性的設計思考.
-培養 跨 域 實際落實的項目發展能力.